《一九八四》中的世界被大洋國、歐亞國與東亞國三個超級大國瓜分,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不斷。其內部社會結構皆被徹底打破,並以實行高度集權統治、重寫語言、篡改歷史、打破家庭制度等極權手段箝制人民的思想與本能。大洋國政府以具有監視功能的「電幕」控制人們的行為、維持對領袖的個人崇拜,以及保持對內外敵人的仇恨與維持社會的運轉。
故事中主角的國家大洋國只有一個政黨,即英社,並以新語簡稱英社。人與人之間也根據與黨的關係密切程度被分為核心黨員、外圍黨員與無產者三個階層。政府機構分為四個部門:負責戰爭的和平部、負責維護秩序及思想審查的友愛部、負責文化與教育發展的真理部與負責經濟的富裕部,按照新語,其簡稱分別為和、愛、真、富部。
.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. 老大哥正在看著你.
喬治.歐威爾在《一九八四》中描述的場景,是S父母輩緬甸生活的真實寫照。
離開了緬甸,老大哥的陰影揮散不去,潛進意識沈沈的縫裡,依舊是心中埋藏的深深恐懼。
每次S發現了什麼新的好的東西,開心著想和大家分享,父母總是驚惶地告誡 孩子,不要說。
任何事都不要說。
不要告訴別人妳知道、不要無意招來誰忌妒、不要莫名讓誰去告發,然後妳會消失啊。
像是什麼呢。
像是前陣子她發現Google Fi不錯,開心著要介紹給朋友, (台灣的朋友請類比成電信499)
爸媽還是反射性地制止:不要說,孩子,妳什麼都不要說。我們承擔不起失去妳啊。
我驚訝地張大了眼,那不是任何人付錢都可以得到的商業服務嗎?
但是啊在久久的過去,在那一輩還生活在緬甸的日子裡,他們看過太多人說了、被密報了、被消失了。
告密的可以是任何一個人,神出鬼沒的思想警察、同事家人朋友路人。
罪名?可以是莫須有的。
於是憤怒、然後恐懼、最終噤聲。
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.
她們在美國生活二十年了,二十年。
美國和緬甸相隔萬水千山,大雪把城市吹白了多少個冬天。
即便如此,即便如此。
長輩們依舊深信隨時有人看著自己,擔心一不小心落了把柄。或者,沒有把柄。
長長的距離、久久的歲月,老大哥依舊是心上牢牢的枷鎖,將自由深深囚禁。
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.
活著已是萬幸,縱然沒有誰敢說自己還有多少個 明天。
而這樣深層的畏懼,至今,在(美國的)緬裔社群中仍然普遍。
離開了緬甸,離不開被老大哥注視的恐懼。
我聽著想著,deja vu, deja vu, 這劇情似曾相識。
白色恐怖,這不就是白色恐怖,極權政治對人民的分化壓迫。
慶幸的是,在台灣,公然壓迫已然停止、剩追查真相的篇章未完。
對於他們,那卻依然還是生活*。
生命的流動何其玄妙。
透過一個遙遙遠遠的群體,竟然,我理解自己族群的過去。
* 在仰光的Sule Pagoda時,曾經我看見人們遊行抗議,卻不知所為何事。
隨後遇見的緬甸爺爺確認了細節,告訴我那些人是在爭取民主。
「民主是值得爭取的,只是,我可能看不到那天了。」
在那個四下無人,他卻止不住張望、深怕我倆談話被誰密報的小路上,他說。
⇥ 緬甸・仰光・我的緬甸老師 /臥佛寺-坐佛寺-仰光醫院
⇥ 緬甸・踏上一片袈裟翻飛的大地
⇥ 隨寫・生活
.如果我不說,是不是很自私?.
「Peri, 像妳會在網路上分享旅行見聞,我覺得很好。
我也旅行、卻並不分享,我是不是很自私?
我想為我的同胞做些什麼,但好多人叫我不要說,我覺得好無力。
有時候很想丟下一切不管,就只是一直旅行。
這樣的我,是不是很自私?」
我先是訝異她拋出這樣的問題﹑理解了緣由,消散的訝異轉成深深的不捨。
非洲,S的第一趟獨立旅行去了非洲。
吉力馬札羅山顛的風景,映入心底就是永恆。
她高興地在社群網站上分享,也得到很棒的回饋,來自美國的朋友、緬甸的朋友。
在那一刻她感到罪惡。
她覺得自己是中了綠卡樂透才有機會來美國、她不希望緬甸的朋友覺得這輩子永遠到不了。
從此之後,她再也不說了。
開不了口。
她當然是善良的。
善良的人才會為了自己幸運﹑為別人無法分享自己的幸運感到罪惡。
她沒有對、也沒有錯,就只是幸運。
而幸運是沒道理的,不幸也是。
另一方面,我能理解她的矛盾與煎熬。
緬裔在美國是很小的族群,卻深深陷在過去的陰影裡,大家仍然躲在自己小小的巢裡,閉門造車做著自己小小的事。
只在很小很小的範圍裡,最親近的人們之間才願意分享。
不交流進步當然緩慢,S想打破這個僵局,卻總是被長輩們阻攔。
雖然她試著從年輕的緬裔們開始溝通,一步步讓族群愈來愈好,卻還是常常被打擊。
暗暗吸了口氣,我斟酌著細細回覆她的問題:
『 經驗,在某種程度上是每個人的資產,分享很好,就算不講也沒有什麼,是妳的自由。
另一方面,我覺得做事情是需要機緣的。
不怕妳笑,剛開始旅行的我很天真。
對一切都感到興奮,世界美好地像撒滿了粉色泡泡;但也只有這樣,好吃好玩好漂亮,就這樣。
旅行對我是現實生活的逃避,卻沒有意識到對某些人,這樣的生活是現實。
但這也是我啊,沒有過那時候的我,現在的我不會這樣,不會看見事情的不同層次。
現在的掙扎,也是妳的一部份。
如果妳覺得還沒準備好,那就不要做。
等到想做的時候再做就好了。
或者,或者,可能妳還是有所顧慮、不想曝光身份,那就換個名字在網路上發表吧。
因為網路的匿名性,有些人會變得偏激,但如果妳知道自己在做什麼,我想,那就不是問題。』
我的回覆不一定是對的,可難道有什麼事情絕對是 對的?
至少、至少。
我想給她一點支持、知道在這世上,還是有個人理解她。
最開心的,是她問我
「Peri, 那天攀岩的人,妳還有聯絡嗎?我也沒有。
妳知道嗎,為什麼在泰國的時候我會找妳聊天?
我走了很多地方,卻很少見到亞裔女生獨自旅遊。
我一個人、妳也一個人,我想,我們處得來。」
當然,我們處得來。
#之四,我等妳來台灣 🙂
緬甸相關書籍推荐
- 喬治歐·威爾 緬甸三部曲《一九八四》、《動物農莊》、《緬甸歲月》
- 《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》
– 記者愛瑪·拉金(Emma Larkin)到緬甸追尋歲月中的喬治歐·威爾,文字優美洗鍊 - 《變臉的緬甸:一個由血、夢想和黃金構成的國度》
– 在近五年關於緬甸政經情勢觀察的中文書籍中,這可能是最好的一本 - 《緬甸的豎琴》 The Burmese Harp
–以二戰時在緬甸的日軍為背景,電影版由市川崑執導 - 《緬甸。逆旅行》
- 《翁山蘇姬》
- 《緬甸-佛光普照的稻米之國》
以上除了《緬甸歲月》還在啃,每一本我都看過也非常推荐!
特別是緬甸三部曲、《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》和《變臉的緬甸》。
經典如緬甸三部曲不再贅述,散文風格首推《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》。
帶著愛瑪·拉金對喬治歐威爾的追尋,我在緬甸印證她看見的世界,那是非常特別的感動。
然後時間過去了,翁山蘇姬從軟禁中獲釋了、有實無名地掌握大權了,羅興亞人的困境被全世界看見了。
為什麼?為什麼會這樣?
《變臉的緬甸》抓著現在的事件往上爬,追回根源再回頭望向現在,旁徵博引探究,為什麼現況是這樣?
為什麼羅興亞人會在緬甸?翁山蘇姬為什麼被軟禁?為什麼會有番紅花革命?8888民主運動為何而起?
本書論述性強、整體來說比較生硬,卻仍不啻為一本好書,歡迎挑戰(咦?)。
**透過連結購書我會得到些許回饋,成為購書基金,感謝**

Peri, 走進誰的風景裡
Peri, a storyteller.
Solo traveled over six continents.
一個人,走過六大洲。
在城市的浮光掠影間移動,看見美好也擁抱傷悲,感受真實。
and More…